长江商报 > 武汉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千亿

武汉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千亿

2023-09-04 07:52:22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刘倩雯

武汉市正在抢抓人工智能从技术到产品转化的重大战略机遇。

9月1日,武汉市发布《武汉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着力推进人工智能全方位各领域高水平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方案》提出,到2025年,武汉市在图计算、数据治理、大模型、机器视觉、遥感图像解析等人工智能领域形成10项以上首创性技术,打造1个以上通用大模型、10个以上行业模型、5个以上公共数据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超过400项,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形成算力、算法、数据、场景“四位一体”协同发展生态,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科技策源高地、算力算法创新高地、产业集聚高地、场景应用高地和人才培养高地。

打造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3家以上

自2019年以来,工信部和科技部分别在全国开展了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通过先导区与试验区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2022年,武汉获支持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工信部在复函中提到,武汉要发挥老工业基地和新兴产业基地双重特点,夯实智能算力、信息安全、感知网络等基础能力,进一步拓展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应用场景。

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方案》提出,大力发展智能芯片产业,依托武汉“光芯屏端网”独树一帜优势,联合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江城实验室等单位,突破光计算、高精密光电核心器件、光模块等技术瓶颈,加快通用高算力训练芯片、多模态智能传感芯片、高能效边缘端异构智能芯片等智能芯片发展。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产业,支持重点企业加强智能传感器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加强智能穿戴、虚拟现实交互、3D摄像头、移动智能终端等领域智能终端产品创新,拓展智能终端产品形态和应用服务。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重点布局高算力车载计算芯片、智能座舱芯片,加快智能座舱、高精度地图发展,推进自动驾驶发展,推动车载感知升级,形成自主产品总成能力和自动驾驶平台技术体系。大力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加快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不断提升国产数控系统自主可控性能,大力发展无人机、无人船,加强智能装备集成创新和应用示范。

《方案》要求,打造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建立人工智能企业梯次培育库,精准服务企业发展需求,支持企业加快成长为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力争打造产值过百亿级龙头企业1—2家、过10亿级领军企业2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3家以上。聚焦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分类培育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的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100家。

同时,加强龙头企业招引。制定人工智能企业招引目录,面向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开展主题专项招商活动,大力招引全球行业地位突出、创新能力强的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利用好武汉市基础设施超前布局和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开展算力招商、场景招商。支持国内外龙头企业特别是平台型企业在武汉市设立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孵化基地和“双创”平台,新招引10家以上相关领域龙头企业,包括1—3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链主型企业。

打造智能制造“武汉方案”

武汉是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一批智能设计、智能化施工等智能建造产业生态在汉形成,智能造楼机、智能塔吊遍布江城。推进智能建造自主可控方面,《方案》要求,依托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中南建筑设计院和中建三局、中铁大桥局等龙头骨干企业,搭建基于自主可控技术的数字化协同设计仿真平台。加快市数字城建档案馆等智能建造重点项目建设。以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万物标识编码定位和“一标三实”数据治理工作,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开展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和虚拟化、城市全状态实时化和可视化的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全市在智能建造领域打造80项以上应用场景。

进一步推进智能制造迭代升级,要求依托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打造工业智能技术与解决方案供给体系,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智能化升级需求,提供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武汉方案”。全市打造标杆工厂30家、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160项、数字化产线300条以上,争创国家“数字领航”企业5家。

武汉医疗资源丰富,《方案》推进智慧医疗多场景协同,要求积极开展手术机器人、可穿戴生命体征检测系统、人工智能医疗影像设备等人工智能首台(套)产品研发。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深入开展多渠道预约挂号、预约检查、诊间支付、检验检查自助查询共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应用示范。全市在智慧医疗领域打造80项以上应用场景。

同时,推进智慧教育数字化赋能。依托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深度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数字人等新技术,加快深度高阶批改、个性化练习、AI英语教育、AI心理陪伴等应用场景推广,加快基于多模态技术的智慧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基于星火认知大模型的智慧教育规模化应用等项目建设,形成具有武汉特色并在全国领先的人才培养、教育服务、教育治理新模式。全市在智慧教育领域打造70项以上应用场景。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