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江楚雅
近日,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由阿里巴巴公益战略支持的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公益宝贝童伴妈妈项目”荣获本届中华慈善奖。
2015年,针对乡村儿童因监护缺位带来的关爱与保护问题,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和阿里巴巴公益共同发起了“童伴妈妈”项目。通过培育乡村妇女开展乡村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采取“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的模式,以“童伴妈妈”为抓手,以童伴之家为平台,以县级横向联动机制为保障,建立村级留守、困境儿童监护网络,确保儿童福利服务递送“最后一公里”。
该项目打造了留守、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救助效果。据统计,该公益项目设立8年来,已惠及11个省份120个县1571个村超81万名乡村儿童。
未来,“童伴妈妈”项目将继续携手阿里巴巴公益,携手更多爱心商家和企业,在夯实儿童福利保护基础性、兜底性服务的基础上,扎实推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让更多乡村儿童有爱、有陪伴。
“童伴妈妈”陪伴乡村儿童健康成长
在巴东县官渡口镇西溪坝村童伴之家,“童伴妈妈”陈德慈陪孩子画画、唱歌、做游戏成为常态。陈德慈做“童伴妈妈”已有4年之久,累计陪伴孩子4156个小时,孩童们都亲切地叫她“陈妈妈”。
戚鹅,现年35岁,家住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是三个孩子的妈妈。2016年底,她加入乡村儿童服务公益项目“童伴计划”,成为一名乡村儿童服务准社工。
2019年底,罗应凤辞职回家备考过程中,成了贵州省惠水县新民社区童伴社工,从此成为1500个孩子的“罗姐姐”。 她所在的社区是一个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民们从西南地区石漠化非常严重的麻山、瑶山和月亮山“三山”迁来,新村里孩子很多是单亲家庭、留守儿童。
罗应凤已作为童伴妈妈工作了三年,幼年有过被弃养经历的她有一个愿望,将来结婚之后她一定要领养一个孩子,并让孩子感受到完全的爱。戚鹅已经是六年工龄的资深社工了,她自己从小就是留守儿童,如今她在家乡找到了一份既可以陪伴自己的三个孩子,又能帮助更多孩子的工作。
不是亲妈妈却胜似亲妈妈。像陈德慈、戚鹅、罗应凤一样的“童伴妈妈”还有很多,她们像繁星一样散落在全国各个村落社区。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将点点滴滴爱心传输给每名孩童,让他们生活在阳光下,快乐健康成长。
“童伴妈妈”是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起,阿里巴巴公益宝贝天猫母婴爱心商家实施,在农村行政村(社区)成立童伴之家,确定一名有爱心、有责任心的童伴妈妈,给一定的补助,对0至18岁少年儿童实施关爱行动。要求每月双休日陪伴不少于64小时,每年寒、暑假每月陪伴不少于128小时,且每月召开一次主题活动,每月对困、残、留守等特殊群体儿童家庭做一次家访,掌握家庭基本情况和信息,实施重点陪伴与帮扶。
此外,她们需要布置好村里的“童伴之家”,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玩耍、有心理归属感的场所,并以各种主题活动和日常陪伴,解决孩子们的陪护和身心健康问题。
探索创新乡村儿童关爱保护方案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自2015年启动“童伴妈妈”项目以来,不断探索创新,赋能乡村妇女开展乡村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该项目构建了乡村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将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递送最后一公里;培育一支扎根乡村的女性专业化工作队伍;形成了一套可推广、宜复制、有实效的儿童福利递送与保护模式。
八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童伴妈妈”项目惠及11省120县1571个村超过81万名乡村儿童,是全国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示范项目。其中,自2018年起,通过阿里巴巴公益平台公益宝贝计划筹资1.18亿余元,获得广大消费者21.97亿余笔爱心订单的支持,惠及1091村,为约56万名乡村儿童提供了爱与陪伴。
近年来,该项目不断开拓创新、优化升级。在项目管理上,推动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和阿里巴巴公益链上公益平台的数据签领与动态更新,实现项目实施进展的可视化、数据更新的实时。在项目模式上,通过培训赋能建立起一支以童伴妈妈为抓手的乡村儿童关爱保护和服务的专业基层儿童服务者队伍,同时为乡村社会治理培育专业人才,助力基层“五社联动”治理体系的建设,助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秦伟表示,乡村振兴新征程上,要通过扎实举措促进儿童尤其是乡村儿童全面发展,使其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让更多儿童公平享有现代化建设各项成果。在更多的乡村儿童议题上,社会公益在探索更多可能性。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