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江楚雅
近日,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在北京召开换届大会暨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此次会议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该基金会在公益道路上迈向新的阶段。
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累计募捐善款和物资超46亿元,净资产达3.37亿元,帮助欠发达地区对接销售农产品超652亿元,帮扶困难群众超3100万人次。
其中,“思源救护”项目捐赠救护车达3823辆,极大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急救能力;“思源育才计划”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条件和资源;“空中课堂”则借助科技手段让优质教育跨越地域限制。此外,还设立了新浪扬帆、爱的分贝、天使妈妈、芭莎公益等44支专项基金,涵盖多个领域。
作为由民建中央倡议发起并负责日常管理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近年来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自觉遵循慈善事业发展规律,始终践行“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理念,全力聚焦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先后7次荣获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
六大领域开展公益事业
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从发出倡议到正式成立,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2005年,李晓林等15位民建会员企业家发出了开展“思源工程”的倡议,号召广大企业界会员“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思源工程启动一年多时间里,新建扶贫开发项目510个,其中帮助贫困地区修建沼气池和人畜饮水工程2000多个,捐建学校100余所,安置下岗职工和转移农村劳动力17万余人。
为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开展扶贫工作,民建中央积极申请成立相关基金会。希望以基金会为依托,吸引更多国内外爱心人士参与到扶贫事业中来。
2007年3月,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正式在民政部注册成立。成立大会上,企业家纷纷慷慨解囊,新浪副董事长、民建中央委员汪延捐赠启动资金100万元用于思源·扬帆计划。据主办方统计,企业家在大会上累计捐款4156万元。
伴随基金会一同启动实施的还有10个计划项目,分别是思源·扬帆计划、思源·春雨计划、思源·甘泉计划等。
多年来,基金会秉承“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理念,主要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社区服务、应急救援六大领域开展公益事业。从教育扶贫到医疗救助,从乡村振兴到生态保护,基金会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为众多困难群体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在教育方面,基金会的“思源育才计划”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教育资源,帮助他们打破贫困的枷锁,追逐梦想。“空中课堂”项目更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地域限制,惠及更多偏远地区的学生。
医疗领域,“思源救护”项目持续为基层医疗机构捐赠救护车,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急救能力,为挽救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同时,针对特殊疾病患者的救助项目,如“爱的分贝”“中国梦·脊梁工程”等,为无数家庭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乡村振兴工作中,基金会通过产业扶持、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助力贫困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美乡富农”等项目还注重生态环保,推动乡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绿水青山。
在面对突发灾难时,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也总是第一时间响应,筹集善款和物资,为受灾群众提供紧急援助。
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的成就离不开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企业的支持与参与。众多志愿者们无私奉献,用行动传递着爱心与温暖。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表示,未来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创新公益模式,扩大公益影响力,为构建更美好的社会贡献更多力量。
荣获多项慈善奖项
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在公益领域持续发光发热,以显著成就展现其社会责任与担当。
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累计募捐善款和物资超46亿元,净资产达 3.37亿元。截至2023年末,该基金会帮助欠发达地区对接销售农产品超652亿元,帮扶困难群众超3100万人次。
在社会影响力方面,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先后荣获70多个奖项,其中包括14个国家政府级最高奖项。“思源阳光计划”“思源沼气”“思源救护”“爱的分贝”“思源教育移民计划”项目及两位慈善人物先后7次荣获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
特别是在2008年,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2021年,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晓林荣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在透明度方面,基金会连续多年获原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颁发的“中国慈善透明榜样”,在“基金会中心网”的中基透明指数中连续12年满分,始终并列全国公募基金会第1名。
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表示,会始终践行“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理念,在教育、医疗、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多领域开展公益活动,为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助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未来,基金会将继续砥砺前行,以更大的热情和努力推动公益事业不断发展。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