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杨蝶
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已成为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2月1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厅长徐向春接受访谈时介绍,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民生领域公益诉讼案件9.2万余件,发出检察建议5.4万余件,提起诉讼7800余件,以扎实的办案成效提升民生“温度”。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了解到,我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探索建立十年来,制度效能日益彰显。据统计,从2017年7月至2024年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10.1万余件。
涵盖食品药品安全等多个领域
公共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徐向春在本次访谈中介绍,检察机关紧盯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积极回应民生关切,依法精准规范开展涉及民生相关公益诉讼领域办案工作。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共立案办理食品药品安全、特定群体权益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等民生领域公益诉讼案件9.2万余件,发出检察建议5.4万余件,提起诉讼7800余件。
在食品药品安全方面,江西省九江市检察机关主动对接涉及新业态食品药品安全群众投诉线索,督促相关公司下架违规视频4000余个,有效净化餐饮业互联网广告市场。
在特定群体权益保障方面,陕西省人民检察院积极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相关规定,经办案推动全省社保、医保等财政出资类App完成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青海省检察院针对全省60余家快递企业存在未依法为快递员缴纳工伤保险的情况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加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法治保障;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检察院督促行政机关推动8个行政村修订村民自治章程侵害妇女权益的内容;河南省漯河市检察院在全市部署开展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公益诉讼专项活动,抵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8676万元。
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针对医疗机构未落实个人信息保护相关规定导致众多孕产妇信息泄露的情形,通过检察建议、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方式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职,切实消除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1月,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表决通过,其中增加了检察公益诉讼条款。自此,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明确成为检察公益诉讼法定领域。
据统计,2019年1月至2024年11月,全国检察机关依法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领域公益诉讼案件超2.07万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超2.03万件,制发检察建议超1.55万件,起诉296件;民事公益诉讼355件,起诉149件。
国际影响不断扩大
自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以来,十年间,检察公益诉讼办案规模稳健增长、领域持续拓展、质效不断提升,制度逐渐成熟定型、制度效能日益彰显。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7月至2024年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10.1万余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98.9万件,民事公益诉讼11.2万件。将审前实现公益保护目的作为优先目标,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78.9万件,回复整改率达98.8%;向法院提起诉讼6.1万件,99.77%得到裁判支持。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司法制度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成为全球范围内公益司法保护制度的最新探索。
2020年,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和欧洲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牵头组成预防性公益诉讼中外比较调研组,赴湖北、海南、广西联合调研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在长江大保护、海洋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挑战,同时借鉴国际经验,共同完成了4万余字的检察机关提起生态环境预防性公益诉讼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对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的建议。
2021年9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在北京线上出席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环境守法与执法挑战”分论坛并致开幕辞,分享中国环境检察公益诉讼经验,得到与会各方高度评价。
据悉,在世界自然保护大会、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检察长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上,这项制度获得相关国际组织、司法人士普遍好评,被称为“独具特色的中国智慧”。美国、英国、芬兰、荷兰、巴西等国司法人士给予积极评价,越南、希腊、巴林等国检察机关人士均表示希望学习借鉴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
徐向春表示,2025年是检察公益诉讼步入崭新发展阶段的开局之年,检察机关将进一步推进高质效办好每一个公益诉讼案件,落实好一体抓实“三个管理”部署要求,持续加大办案力度,抓实以“可诉性”提升办案精准性和规范性,为推动检察公益诉讼立法提供更好的实践样本,推动公益诉讼检察更高质量发展。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