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杨蝶
2025年5月8日是第七十八个“世界红十字日”。5月7日,中国红十字会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红十字会在深化改革创新、提升人道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工作进展。目前,我国已建立10万人规模的红十字救援队。各类公共场所配备8.3万余台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红十字系统深入开展人道救助工作,推进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等工作。目前,中国红十字会已建成赈济、医疗、供水、大众卫生、救护转运、心理救援、搜救、水上救援等8大类救援队伍,队伍数量达到1000多支,队员总数约10万名,其中骨干队员近3万名,救援队配备各类专业救援装备,救援队员都具备专业技能,可及时高效开展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救援。
按照灾害发生地域分布特点,中国红十字会在全国建立北、南、东、中、西南、西北6大协作区,优化灾害发生后应急阶段的救援力量和资源配置,应急响应频次、效率、质量等均得到大幅提升。仅在2024年,全系统就启动应急响应565次,投入救灾物资77.5万件,及时高效地开展了积石山6.2级地震、云南镇雄滑坡泥石流、南方暴雨洪涝和台风救援等突发事件的救援救助工作。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红十字会的应急救援工作具有“全链条”特点,可以开展生命搜救、安置点建设、医疗救治、应急供水、应急厕所搭建、心理援助、防疫消杀等多个领域的救援工作,覆盖从紧急搜救、转移安置到灾后重建的全链条。
以西藏定日地震救援为例,地震发生后,组织搜救、医疗等队伍紧急赶赴灾区执行人员搜救、伤病员救治和转运任务;灾区昼夜温差较大,群众急需保暖物资,迅速从位于拉萨的物资储备库调拨棉帐篷、折叠床、棉衣、棉被、赈济家庭包等急需物资。安置阶段,调派救援队携带应急厕所、医疗设备、供餐车等装备,组织筹措安置板房,开展了安置点建设、应急供餐、医疗救治、心理支持、物资救助、大众卫生厕所搭建等工作。
中国红十字会还与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13部门共同推进应急救护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全国红十字系统培训取证救护员1800多万人,在学校、交通场站、景区等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8.3万余台。
此外,全国红十字系统在城乡社区建成7000多个博爱家园,连续27年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惠及2000余万户困难群众,救助大病患儿10.7万人次。截至目前,全国累计登记人体器官捐献者707万余人、实现公民逝世后捐献5.8万余例,中华骨髓库累计入库数据超过360万人份,累计实现捐献2万例。
2024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全年响应灾害救援18次,赴7个省份开展救灾,并捐赠赈济家庭箱、资助社会应急力量组织。在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捐赠款支持下,基金会全年资助白血病、先心病患儿12441人次,培训乡村医生、儿科医生、校医和基层医生超3万名。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