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江楚雅
产业富,人才强。5月21日,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共同发起的“公益宝贝—科技兴农战略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
项目聚焦县域特色产业全链条建设,通过“科技设施建设、技术赋能、人才培育”三大核心举措,计划在2025年打造10余个科技兴农样板县,覆盖山地小土豆、板栗、脐橙等10余个特色产业。这一战略的落地,标志着公益力量与科技赋能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未来,随着“公益宝贝—科技兴农战略项目”的落地,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将联合多方力量,持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动力,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
科技赋能县域产业全链条
“公益宝贝—科技兴农战略项目”并非凭空而生,而是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与阿里巴巴公益在乡村振兴领域多年深耕的结晶。自2018年起,双方通过“顶梁柱健康公益保险”“童伴妈妈”等项目,在健康、教育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公益经验。2022年,阿里巴巴公益推出“热土计划”,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形成系统性帮扶模式。此次“科技兴农战略项目”的启动,标志着双方合作从单一领域向全产业链延伸。
在正式启动前,项目已在四川嘉陵、湖南永顺等地开展小规模试点。例如,四川嘉陵的果园“钢铁侠”何富强放弃城市就业回乡创业,带领300余户村民发展柑橘产业。然而,初期因劳动力短缺、机械化程度低,产业扩张受阻。在“科技兴农”项目的支持下,何富强引入小型农机设备,组建农机服务团队,实现种植机械化,并对外提供服务超100亩,成为科技兴农的典型案例。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发展强县富民产业。着眼于助力建设农业强国,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型人才。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和阿里巴巴公益共同策划实施“公益宝贝—科技兴农战略项目”,聚焦县域特色产业全链条建设,推动产业富民、人才强基,促进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可持续增收。
项目通过引入数字农机、建设科技小院等方式,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在河北青龙县,项目通过“乡村代言人”培训,已培育超百位本土主播,带动板栗、苹果等农产品线上销售。陕西佛坪县的“乡村代言人”周正亚,其直播间日均营业额达3万元,成为电商助农的标杆。在机械化方面,湖南永顺的农机服务队通过无人机飞防、智能灌溉等技术,将服务面积扩展至超2万亩,并纳入县飞防大队,推动农业从“靠天吃饭”向“精准管理”转型。
在推动国内乡村振兴的同时,项目团队还计划将成功经验推广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例如,通过输出数字农机技术、电商培训模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农业效率,助力全球减贫事业。
打造样板县让农村增活力
项目以“科技强链、人才筑基、产业富民”为核心,计划2025年打造10余个科技兴农样板县,通过数字农机、电商直播、智慧农业等创新模式,推动县域经济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发展”跃迁。这一战略的落地,标志着公益力量与科技赋能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政企社协同、产学研贯通”的新路径。
根据规划,2025年项目将在湖北咸丰、河北怀安、河北张北、河北青龙、陕西佛坪、四川康定、云南澜沧、江西寻乌、江西遂川、浙江嵊泗等10余个县域落地,覆盖山地小土豆、山茱萸、脐橙、冷凉蔬菜、仙人掌、板栗、玉米、水稻、海蜇等10余个产业。
活动现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助理秘书长韦丹丹发布了项目具体实施内容。该计划聚焦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引入数字农机等设施,破解产业链薄弱环节;通过“科技小院”计划,组织科研团队驻村服务超1921天,推动技术与田间地头深度融合;实施“乡村代言人”“乡村工匠”等计划,培育超600名带不走的本土电商人才和传统技艺传承人。
项目的资金来源依托阿里巴巴“公益宝贝”平台。截至2025年,该项目已获得淘宝天猫平台上数十万商家的2.3亿笔公益捐赠,汇聚了社会各界的爱心力量。这种“公益+商业”的模式,既保障了项目的可持续性,又增强了公众对乡村振兴的参与感。通过“科技设施建设、技术赋能、人才培育”三大举措,项目不仅将推动县域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将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方案。
正如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所言:“项目的目标不仅是让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更是要让农村增活力。”未来,随着样板县的落地,科技之光将照亮更多乡村的田野,让每一粒种子都澎湃着向上的力量。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