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张剑波
6月25日晚,“南音楚声”中华传统文化美育课堂在武汉大学爱平音乐厅开课试演,此课堂属公益性质,千余名观众沉浸式欣赏了上古歌谣《弹歌》、夏禹时代的《候人歌》等12件楚地音乐作品,接受一场传统音乐美育文化洗礼。
12件作品以历史时代为线,分为上中下三篇,从上古到宋代,呈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楚地音乐的风貌。《弹歌》作为现存最早的诗歌,其“二二”节拍是楚地先民将自然声响升华为音乐韵律的印证;被称为“南音之始”的《候人歌》,奠定了楚地音乐“以情动人”的审美基调。
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秦海群女士介绍,楚声又称“楚调”或“南音”,是战国秦汉时期楚地音乐的总称。而“南音楚声”则是融合历史渊源与当代创新的文化概念,既是对古乐器、乐谱、礼仪的挖掘和再现,也是对楚乐承载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内核的深度溯源。
此次公益课堂吸引了千余名武大学子,他们对“南音楚声”的美学特征表现出浓厚兴趣。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