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藕农唐攀:千亩荷塘踩出返乡创业路

藕农唐攀:千亩荷塘踩出返乡创业路

2025-06-30 08:08:45 来源:长江商报

唐攀站在大片荷塘前。长江商报记者 汪静 摄

唐攀说,农业天天难,年年难,但总得有人坚持。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汪静 李璟

 发自湖北咸宁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2800年前的《诗经·小雅》吟唱,如今仍然流传。嘉鱼这片“莲藕之乡”,也在续写藕香传奇。

6月27日,长江商报记者走入位于湖北嘉鱼的湖地野藕生态园,五百余亩的水面上,荷叶像被风揉皱的绿绸,层层叠叠漫到天边,这是返乡创业新农人唐攀用十年光阴拓荒的“战场”。在多年荷塘间的穿梭中,他的皮肤已被岁月磨得黝黑,但脸上仍然洋溢热情的笑容,双眼明亮有神。

事实上,这几年,唐攀的藕塘就像片被命运反复揉皱的荷叶——2020年疫情让120亩藕烂在泥里,20万斤野藕发黑的景象至今刻在他眼底;2021年湖北暴雨冲垮堤岸,倒伏的荷叶铺满水面,像无数面残破的绿旗。但凭借着对农业未来的信心和热爱,他仍然坚持了下来。

“农业天天难,年年难,但总得有人坚持。”唐攀说,“如果都能对农业多些体谅与支持,这事儿就成了,毕竟农业发展如果能够众人拾柴,就能一步步往上走。”

“舌尖上的中国”点燃野藕梦

“2013年年底回乡创业,18年才成立的这个基地。”唐攀的创业路始于对家乡野藕的执念。作为1983年出生的嘉鱼人,他早年辍学后北漂近10年,在北京做过餐饮、保险,还开过超市。“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我在北京做餐饮时,发现外地的藕汤味道总是不如湖北的。”他意识到家乡野藕的市场潜力,加上父母盼归、孩子面临入学,最终在2013年放弃北京的事业返乡。

2013年,唐攀辞别北京,回到嘉鱼搞起野藕批发零售,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唐攀发现野藕销售市场一片大好,便有了自己种植野藕的想法。

“一开始,只是想谋个生计,一年有个几万块的收入已经很满足了,”唐攀回忆,“虽然在北京一年不止挣这么多钱,但既然回来了,就要降低自己的要求和顾虑,但随着时间越来越久,赚得也越来越多了。”

短短三年,唐攀种植的野藕面积已扩大到400多亩,唐攀也被当地群众称为“野藕大王”,几乎做到了省内第一。2017年,一个朋友对唐攀说,你现在做得再大,还是一个“藕贩子”,但是如果把这件事做成农业产业,未来就可能走出湖北、走向全国。

唐攀听完大受震撼,当即花了好几个夜晚去网上学习,了解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未来,更是坚定了要把野藕产业做强做大的决心。方向定了之后,唐攀立刻着手启动建设一二三产业,并打造了如今的野藕基地。

很快,唐攀野藕的种植面积从500亩扩展到2000多亩,2018年建起了加工车间,又做起了野藕基地,对外向游客开放,用于引流。

淤泥之上的生存哲学

六月的嘉鱼荷塘,是唐攀用十年光阴在淤泥里踩出的绿色版图。粉白的荷花从叶丛中探出头,花苞尖端凝着胭脂色,然而,却总被贪摘的游客掐断,留下光秃秃的花茎在水面摇晃。

今年6月1日以前,野藕基地观光持续免费,唐攀打造的野藕基地,总能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拍照。但现实却与理想背离:游客素质参差不齐,农产品销量未达预期,反而每天需投入不少钱维护景区。

“我要养活十几个工人,每一个藕塘也需要维护,”唐攀说,“梅雨季节,更是要做病虫害防治,这都是大量的开销。”

2020年疫情,120亩藕烂在地里,唐攀损失超100万,次年又遭暴雨绝收,唐攀才下定决心:“2023年6月1号开始收门票,每人20元,但老人小孩免费,必须筛选真正的消费者。”

唐攀对农业的未来仍然充满了信心:“农业就是要坚持,其实最早我们就考虑过市场的变化,只是没想到现在大环境会这么难,”他叹了一口气,“但我对农业还是有信心,因为民以食为天。”

至于第二产业,唐攀认为,如果产业好了,市场好了,工厂效益也会提升。对于第三产业,唐攀更是信心满满。他认为,不管是行情好与不好,大家都会出来旅游。

“至于旅游时没有消费我们的农产品,那就是我们自身还做得不够好,”唐攀说,“因为我们的产品比较单一,只有藕汤,藕粉,还有莲蓬,如果未来条件好了,我们也会开发更多农副特产,相信那个时候的话,会增加我们的产品的附加值,销售就会越来越好。”

即使艰难,唐攀仍旧带动着一百多户农户,为乡村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

“农业天天难,年年难,但总得有人坚持。” 唐攀指着连片的荷塘,“你看今天来了几百人,昨天可能只有几十人,农业就是靠这点希望撑着。”

从北漂到 “藕农”,他踩过淤泥、赔过血本,却始终未改初心:“只要藕塘还在,只要有人愿意看农业的苦与乐,我就接着干,让嘉鱼野藕被更多人看见。”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