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刘倩雯
7月8日,武汉市召开“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系统介绍航运中心建设成果及未来三年发展路径。目前,武汉港2024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达187.63万标箱,占长江中上游港口的33.7%,成为名副其实的长江中上游第一港。
随着《武汉市推动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落地实施,武汉正加速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航运中心迈进。
长江与汉江在此交汇,349公里的黄金水道如巨龙蜿蜒,激荡着千年商埠的蓬勃生机。一座规划岸线长达80公里的现代化港口集群正拔节生长——阳逻国际港的桥吊林立,花山港的货轮穿梭,金口港的多式联运班列轰鸣不息,共同构筑起长江中游联通世界的战略支点。武汉港,一个正以全新姿态拥抱全球的“内陆出海口”。
稳居长江中上游第一港
武汉作为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核心节点,承载着畅通要素流动、支撑中部崛起的双重使命。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在2014年首次突破百万标箱以来,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2024年,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达187.63万标箱,占全省总量的76.7%,占长江中上游港口的33.7%,稳居长江中上游第一港。
同年,武汉阳逻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了77万标箱,年出入境船舶总量突破了100艘次,稳居长江中上游首位,成为内陆地区最大的铁水联运枢纽,累计开辟多式联运通道超50条。2024年完成铁水联运量23.16万标箱,同比增长44%,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国内河首位。
截至目前,武汉港共有生产性泊位150个,形成9大港区的总体布局,年最大集装箱通过能力突破400万标箱,年吞吐能力达到1.5亿吨。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花山、汉南港区获批临时开放口岸,武汉港开放口岸扩大至3个港区7个泊位。首创长江中上游地区至近洋直航班轮运输,直达日本、韩国、俄罗斯、越南、印尼,并推动国际航线对接中欧(武汉)班列,形成海铁联运国际中转新通道。
未来三年锚定四大目标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是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关键落子、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点,是国务院批复《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的城市核心功能,肩负着畅通长江经济带要素循环、赋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使命。
锚定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总体定位,深入挖掘长江“黄金水道”航运潜能,加快把武汉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武汉市推动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发布。
根据《方案》,未来三年武汉将重点聚焦四大方面。首先,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港口布局,推动港区协同与疏港通道完善。其次,培育升级临港产业,拓展保税、跨境电商,打造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链,建设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目标年均增幅超25%。同时,提升航运服务能级,高水平建设武汉航运交易所,发展精细化航运金融。此外,《方案》提出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完善中长期规划,争取政策支持。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