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江楚雅
近日,宝丰集团·燕宝慈善基金会年度“燕宝奖学金”发放仪式在宁夏银川举行。今年,基金会再度以6亿余元奖学金覆盖宁夏全区及甘肃酒泉市所有考入大学的学生,惠及15.5万名学子。
这已是该基金会连续第15年兑现助学承诺,累计资助金额突破50.38亿元,43.08万名青年学子因此受益,27.68万人已毕业投身社会建设。这场持续十五年的公益行动,不仅改写了无数寒门学子的命运轨迹,更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
“如果没有燕宝奖学金,我可能永远无法触碰飞行梦想。”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生、宁夏固原学子白志亮的分享,让现场掌声雷动。2018年,怀揣航空梦想的他因专业无人机遥控器近4000元的高昂价格犯难,燕宝奖学金及时到账的资助成为转折点。凭借这笔资金,他不仅购置设备,更通过刻苦训练成为校航模队核心成员,如今创办的低空科技企业已跻身行业第一梯队,团队中多位宁夏籍成员同样曾是燕宝奖学金获得者。
白志亮的故事并非孤例。在甘肃酒泉,受助学子张晓燕用奖学金完成学业后返乡任教,成为当地首位硕士学历教师;在宁夏吴忠,燕宝资助的医学生李明放弃大城市机会,扎根乡镇卫生院服务十年……这些鲜活的案例,勾勒出燕宝奖学金“助学—成才—反哺”的良性循环。据统计,受助学子中超60%选择返回西部建设家乡,形成人才回流的“燕宝效应”。
燕宝慈善基金会的独特性,在于其开创的“无差别全覆盖”资助体系。自2011年成立以来,基金会打破传统助学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审查限制,对宁夏全区及甘肃酒泉市所有考入大学的学生一视同仁。这一模式背后,是宝丰集团创始人党彦宝的深刻洞察:“教育公平不应设置门槛,每个孩子都应有追梦的权利。”
一系列数据印证成效:15年累计资助43.08万人,占两省区同期大学生总数的35%;年资助规模从最初的1.2万人增至15.5万人,增长超12倍;2025年单年发放额达6.3亿元,创历史新高。
这种“普惠型”资助不仅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更通过心理赋能提升学生自信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跟踪调查显示,燕宝受助学子大学期间获奖率、升学率较未受助群体分别高出18%和12%,印证了“经济支持+精神激励”的双重价值。
支撑这场公益长跑的,是宝丰集团20余年深耕实业的底气。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材料生产商之一,集团在宁夏宁东基地打造的“绿氢+光伏”一体化项目,年减少碳排放超千万吨;新型储能电池技术的突破,为西北电网调峰提供关键支撑。2024年,集团营收突破800亿元,却始终保持10%利润用于公益的承诺。
“企业的价值在于解决社会问题。”宝丰集团董事长党彦宝表示。集团通过“产业+公益”双轮驱动,在甘肃酒泉建设的光伏电站不仅创造绿色能源,更与助学计划联动,为当地培养技术人才;在宁夏建设的现代牧场,通过“企业+农户”模式带动上万农民增收。这种“造血式”帮扶,使公益行动具有可持续的生命力。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