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湖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累计为经营主体降本超4000亿

湖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累计为经营主体降本超4000亿

2025-09-03 07:45:44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优化营商环境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9月2日15:00,湖北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营商环境篇,介绍“十四五”期间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的总体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四五”以来,湖北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经受住了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严峻形势考验,重点领域改革创新顺利推进,各类经营主体蓬勃发展,“软环境”加速转化为“硬实力”。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湖北排名实现“三年三进位”、首次跨入第一方阵。

展望“十五五”,湖北将积极为各类经营主体增加更多政策供给,不断释放更多优质资源要素,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效服务打造成本洼地

“十四五”期间,湖北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省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高标准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经营主体活力充分释放。切实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全省经营主体数量达962.9万户,较“十三五”末期增长68.5%。切实改善市场环境和质量,大力提升商品和服务水平,13家企业(组织)荣获中国质量奖或提名奖,较“十三五”末期增长44.4%。切实提升监管现代化水平,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免罚事项由36项扩充到80项,经营主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攀升。

高效率政务服务不断焕新,成本洼地优势更加凸显。坚持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不断提升行政效能,累计实现68项重点事项全省上线运行,平均减少办理时间84%、减环节75%、减材料50%、减跑动80%。坚持以“数字湖北”建设为依托,全力促进数据有序流动和充分利用,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降本增效为重点,“十四五”时期累计为经营主体降低各类成本4000亿元以上,切实让企业轻装上阵、聚力发展。

高质量要素资源不断汇聚,产业生态圈建设亮点纷呈。着力强化融资支持,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连续3年保持超万亿水平,存量达13.6万亿。着力强化资源配置,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全省单位GDP使用建设用地面积从每亿元500亩降低到427.8亩,较“十三五”末下降率达28.9%。着力强化产业发展,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2024年获批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国债项目179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高价值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攻坚突破动力竞相迸发。持续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创企业梯队不断壮大,2024年湖北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万家,较2020年增长2.9倍;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突破4.6万家,较2020年增长6.3倍。持续构建全域创新格局,武汉科技集群排名从2020年的全球第29位升至第13位,在鄂全国重点实验室达45家,数量居全国第四。持续助力成果转化运用,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500亿元、全国第三,连续4年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

高能级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互促共赢局面持续拓展。2025年上半年,湖北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出口额、进口额分别增长38.5%、7.4%,分别高于全国31.3个、10.1个百分点;较疫情前的2019年,湖北进出口规模5年间连上4个大台阶,年均增速达12.3%。

高水平法治保障不断夯实,公平公正环境可感可及。突出良法善治,稳步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突出依法行政,统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2025年以来为企业挽回损失7585万元。突出企业视角,全面提升司法效能,涉企案件平均审理时间压缩至62天,比2020年减少39%。

综合施策破解融资难题

“十四五”以来,湖北把优化营商环境与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结合起来,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截至6月末,全省社会融资规模余额13.58万亿元,同比增长9.6%,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

在推动信贷投放方面,依靠财政增信和数据增信两手并用,大力推进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农民个人信用价值和农村资产信用价值贷款改革,重塑债权融资模式,目前三项信用贷款累计发放869.61亿元,债权融资改革成效初显。围绕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信贷资源加速向“51020”现代产业体系和关键领域集聚,7月末制造业中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县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1.22%、25.92%、16.06%、11.59%,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深入摸排企业融资需求,提升资金供需匹配效率。截至7月末,全省本外币贷款余额9.26万亿元,同比增长7.79%,余额、增速均居中部第二;余额贷存比为92.8%,高于全国平均9.7个百分点,资金流入湖北趋势明显。积极落实一揽子金融增量政策,推动降息让利,2025年1—7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分别下降46和72个BP,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

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实施“黄鹤凌云”计划,构建价值发现、规范培育、融资对接、上市护航全链条服务机制。截至7月末,全省新增上市及过审企业8家,全省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92家,省级上市后备“金种子”“银种子”企业1355家。深化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建设,截至目前,四板挂牌企业6771家,其中“专精特新”专板挂牌企业1318家。抢抓债券市场“科技板”政策机遇,全面摸排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发债需求,加强科技创新债券项目谋划和培育力度。截至7月末,湖北直接融资额4195.31亿元,其中债券融资4113.4亿元,共发行42只科创债,规模344.4亿元。

湖北还持续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新型政银担风险合作模式,加大对科技、创业等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增信和财政风险补偿功能。截至7月末,全省融资担保在保余额2750.1亿元,其中新型政银担业务在保余额1150.6亿元,同比增长32.4%。大力推进减费让利,全省平均融资担保费率从2019年的1.7%下降至目前的0.7%,2019年以来累计减免担保费32.96亿元。引导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参与全省应急转贷纾困服务体系,持续降低中小微企业转贷续贷融资成本。截至7月末,7家小额贷款公司接入应急转贷体系,为314家企业提供365笔转贷服务,转贷规模56.15亿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34亿元。

湖北省委金融办(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坚决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持续引导金融资源加大对实体经济和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长江商报记者 李璟

视觉中国图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