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徐靓丽
湖北省政府日前发布《重组“投、补、贷、保”农业政策工具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工作方案》(下称《方案》),通过14条具体规定,旨在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重组“投、补、贷、保”农业政策工具,引导和促进重构农业供应链,着力破解“人口多、土地少”“小生产、大市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矛盾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方案》从大力创新农业投资模式,提高农业投入质量和效率;落实农业补贴补助政策,增强补贴补助资金引导功能;大胆创新农业信贷机制,提供债权融资支撑;强化风险保障和产业导向功能,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质增效等4方面着手,提出14条具体举措。
为创新农业投资模式,《方案》提出构建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体系,推动资产资本化。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确权登记,进“债转股”改革等3条具体举措。要求组建“创投+产投”基金群,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培育。设立农业创投基金。统筹支持农业科技领域的财政资金,发挥科创母基金作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社会资本等合作设立农业科创种子基金。统筹财政资金,引导撬动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共同出资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农业企业上市、并购、重组。建立农业企业上市后备库,健全梯度上市培育体系,分层分类加强培训辅导,不断提升农业“金种子”“银种子”企业资产质量,加快上市节奏。推动农业企业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开展并购、重组,与挂牌上市相结合,促进资产优化配置,以多元化的方式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赋能农业产业发展。
为落实农业补贴补助政策,《方案》提出通过用足普惠性补贴补助资金守底线,用好公益性补贴补助资金保基本,用活功能性补贴补助资金促发展,强补贴补助资金引导撬动功能等4条举措落实农业补贴补助政策,增强补贴补助资金引导功能。对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等普惠性补贴,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及时足额发放到位,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确保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对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种质资源保护、基层农技推广等示范基础类支农投入,将资金精准投入到农业生产耕、种、管、收等环节,保障粮油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农业基本盘。加大生物育种等领域投入,做强湖北种业“芯片”,打造中国种都。补齐农产品流通短板,加大冷链保鲜、烘干仓储等物流设施建设,延长农产品销售半径,健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畅通农产品上行通道。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投入,培育壮大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高湖北农产品综合竞争力。探索将部分农业补贴补助资金转化为产业引导资金,撬动国有资本、社会资本以股权、债权等方式投资农业产业。
在创新农业信贷机制方面,《方案》提出深化“两农”信用价值贷款试点,加快农村产权抵押改革,持续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作用,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等4条具体举措。要求围绕农户生产经营中“小额度、短期限、多频次”资金需求特点,进一步扩大信用数据梳理范围,加大涉农信用数据归集共享力度,打造全国首个省级涉农融资信用平台。鼓励把村集体经济组织纳入授信范围,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依托我省稻米、禽蛋、小龙虾等重点农业产业链,遴选经营管理规范、基础条件好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负责整合产业链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数据,积极开展涉农应收账款、仓单质押、存货、预付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试点。
在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质增效方面,《方案》提出通过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水平,激活商业农险发展动能,升农业保险服务质效等3条举措,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质增效。湖北省将拓展政策性农险品种。新开办芝麻种植保险、小麦和玉米制种保险,推动实现中央政策性农险品种应开尽开。扩大农险覆盖范围。将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由产粮大县扩大到全省,将花生、马铃薯、棉花保险从试点地区扩至全省,将育肥猪保险投保门槛从年设计存栏2000头降至年设计存栏500头。强化地方特色农险。推动商业性与政策性农险产品叠加联动。鼓励保险机构开发补充商业农险产品,填补政策性农险保障缺口,满足投保主体的高风险保障需求。推动商业性农险与信贷产品银保联动。推动商业性农险与农户需求有效对接。增强投保主体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