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江楚雅
近日,我国第十个“中华慈善日”如期而至。以“汇聚向善力量,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民政部、中央社会工作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七部门联合启动的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以下简称“五进”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从东部沿海到西南山区,从城市地标到田间地头,一场全民参与的慈善文化盛宴正生动演绎着“人人可慈善、处处可慈善”的时代内涵。
为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七部门此前联合印发通知,明确将慈善文化融入社会治理各领域:在机关开展“慈善讲堂”,培育公职人员社会责任意识;在企业推广“公益积分制”,鼓励员工参与志愿服务;在乡村设立“慈善互助站”,助力乡村振兴;在社区打造“15分钟公益圈”,让善行触手可及;在家庭倡导“日行一善”,以家风传承滋养慈善基因。政策实施半年来,全国新增慈善组织超200家,慈善信托备案规模突破5亿元,社会捐赠总额同比增长12%。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慈善实践兼具温度与创新。2024年全市新增35家慈善组织,慈善信托备案资金突破1亿元。静安区“慈善超市”通过“以商养善”模式,将义卖收益全额用于社区助老服务;“上海慈善周”期间,陆家嘴金融城的白领们通过“公益咖啡”项目,每购买一杯咖啡即捐赠2元支持乡村教育,让慈善融入日常消费场景。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海率先出台《慈善组织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指引》,从信息披露到资金使用设立28项标准,以制度刚性守护慈善公信力。
贵州将民族文化与慈善实践深度融合,在黔东南州台江县举办的第十一届慈善项目推介会上,公益“村BA”篮球赛成为最大亮点。16支代表队对应16个公益项目,观众可通过线上平台为喜爱的队伍捐赠,实现“观赛即公益”;赛场周边的非遗集市义卖同步火热,银饰、刺绣、蜡染等非遗手工艺品收益定向用于乡村振兴,让慈善在文化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海南以“慈善季”形式延伸宣传周期,启动仪式上,音诗画《穿越风雨的光》再现台风“摩羯”灾后重建中,爱心企业捐赠8100余万元物资的暖人场景,现场8家企业、4家社会组织更是举牌捐赠3473万元。当地还通过慈善夜市、公益体验等活动,推动慈善文化走进机关、企业、乡村、社区、家庭,让“随手做慈善”成为新风尚。
河南、天津等地则紧扣“五进”要求细化举措:河南在艺术中心举办专题活动,同步启动慈善文化“五进”仪式,通过豫剧演唱、诗朗诵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慈善理念;天津在机关开展慈善文化讲堂,在企业推动“万企兴万村”公益行动,更在婚姻登记处打造“颁证+慈善捐助”特色场景,引导新人以公益开启幸福新起点。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