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公益联盟护猴队员运送灰叶猴。
长江商报公益联盟护猴队员放归灰叶猴。
灰叶猴等待放归。
灰叶猴爬蹿到茶厂房梁上。永德县林草局、护猴队员供图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江楚雅特约记者 杨天才 付眼强发自 云南永德
“去吧,这里才是你的家。” 长江商报公益联盟护猴队员话音刚落,笼门“吱呀”一声开启。灰叶猴刷的一下跃出箱子,三两下爬上最近的榕树,在枝头驻足片刻,转头望向人群,发出一声清脆的啼叫,仿佛在道别,而后身形一闪,消失在郁郁葱葱的密林深处。
9月10日,云南永德县小勐统镇户威自然村的一间茶厂仓库内,一只灰叶猴的突然闯入打破了山间的宁静。这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意外造访,不仅引发了一场由林草局、消防队、护林员与护猴队员共同参与的“抓捕行动”,也透视出当地生态持续好转,保护初见成效。
而这,正是得益于长江商报公益联盟自2019年起在云南永德大山乡户威村(旧寨)开展的生态保护项目。五年来,该联盟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保护举措:在山区安装监控设备,实时掌握野生动物活动情况;每年定期开展投水投食工作,保障野生动物的基本生存需求;同时,组建了一支由8名当地村民组成的长江商报公益联盟护猴队,专门负责灰叶猴等野生动物的日常巡护与监测……如此持续不断的努力,当地非法狩猎行为显著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宣传教育和实际行动,当地村民对野生动物尤其是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大幅提升,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
从“人猴争地”到“人猴共生”,从灰叶猴种群濒危到数量翻倍,这场跨越多年的生态蝶变,正以鲜活的案例诠释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永德实践。
一场突如其来的“抓捕行动”
小勐统镇户威村茶厂负责人穆强民在清点仓库时,突然听到货架后方传来窸窣声响。他循声望去,只见一只灰褐色毛发、面部环绕白色绒毛的猴子正蹲在纸箱堆上,瞪着圆溜溜的眼睛与他对视。“这猴子足有半米高,尾巴比身体还长!”穆强民回忆道,“它不怕人,还伸手抓了颗茶饼闻了闻。”
意识到可能是国家保护动物,穆强民立即关闭仓库门,防止猴子逃窜至居民区造成危险,同时拨通了永德县林草局的电话。随后不久,永德县林草局二级主任科员杨世红赶到现场,经辨认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灰叶猴。“可能是觅食时误入仓库。”
16时54分,永德县消防救援大队迅速调派多名队员携带防护网、诱捕笼等工具抵达现场。一位消防员回忆:“猴子很机警,我们刚靠近货架,它就蹿上3米高的房梁,还抓伤了试图引导它的队友。”由于缺乏专业抓捕装备,消防队决定采用“驱赶+网捕”策略:一组队员在仓库南侧敲击铁盆制造声响,另一组从北侧缓慢推进防护网。
“猴子被惊动后跳向北侧,正好落入网中。”消防员描述道,“它挣扎时发出尖锐叫声,我们赶紧用毛巾裹住它,避免抓伤。”与此同时对仓库周边进行警戒,防止村民聚集引发意外。
第二天,经过健康检查的灰叶猴被装入特制运输笼,由林草局、消防队、护猴队组成的护送队伍向猴子沟进发。目的地是距茶厂20公里的“猴子沟”——一片保存完好的季雨林,也是永德县最大的灰叶猴栖息地。经过40分钟的车程,车队抵达沟口。护猴队员提前清理了放归区域的杂物,并在树上悬挂了苹果,香蕉和嫩叶。
“去吧,这里才是你的家。”当笼门打开的瞬间,灰叶猴立即跃出,并回头望了望人类,随后灵巧地攀上树枝,消失在密林深处。“它可能是在确认是否安全。”参与放归的护猴队员蒋永昌笑着说,“五年前,这里的猴子见人就跑,现在它们知道人类是朋友。”
放归结束后,长江商报公益联盟护猴队员并未立即离开。他们沿着猴子沟巡查,清理遗留的垃圾。这场始于茶厂的“猴事”,最终化作永德大地上一首关于生命与共的诗篇。正如杨世红所说:“保护灰叶猴,不仅是保护一个物种,更是守护我们与自然共生的未来。”
一场跨越多年的“生态革命”
时间回溯至2020年,当时户威自然村的村民们正为“猴患”苦恼。“玉米刚抽穗就被啃光,辣椒地被踩得乱七八糟。”长江商报公益联盟护猴队队长杨天才指着田埂上的猴爪印说,“那会儿大家恨不得用鞭炮驱赶。”
数据显示,2020年户威村周边灰叶猴种群仅存130只,栖息地因开垦耕地、砍伐薪柴缩减至4平方公里。而村民年均因猴群造成的农作物损失超过30万元,“人猴矛盾”达到顶点。
2023年4月,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在户威村揭牌成立灰叶猴生态保护站,组建了由8名退伍军人、护林员和村民组成的护猴队。队长杨天才曾是村里的猎人,如今成了猴子的“保姆”:“我们每天背着50斤水桶走3公里山路,在猴子沟、燕窝地等5个点位挖水坑、撒玉米。”
清晨6点,长江商报公益联盟护猴队员李学志背着水桶和玉米出发了。他的巡护路线要穿过3座山头,检查5个饮水点和7个投食区。“2023年大旱时,我们每天要走两趟,猴子就在不远处看着我们,像是在感谢。”李学志说。
护猴队还创新了“分散成片”种植法:在猴群活动区域周边种植高山榕、小叶榕等果树,形成连贯食物带;在果园边缘种植辣木树作为天然隔离带,同时预留“和解区”种植佛手瓜。“现在猴子偶尔来吃瓜,我们都不赶它们。”杨天才说。
护猴队的工作远不止投食喂水。他们还要监测猴群健康状况、记录行为数据、清理山林垃圾。2024年9月,队员们在猴子沟入口搭建了4.7米高的竹门楼,悬挂“保护灰叶猴,共建生态家园”标语,这里成了村民的“生态课堂”。“现在孩子们会用彩笔在竹片上画猴子,成了保护站的‘小小宣传员’。”杨天才自豪地说。
随着长江商报公益联盟持续为灰叶猴营造安心家园,以及村民保护意识提高,灰叶猴保护取得实质进展。目前,生活在永德青龙潭山户威村灰叶猴栖息地的6平方公里区域的灰叶猴已从130只发展到160多只,集群更加明显。短尾猕猴也增加了接近50只。
“灰叶猴保护的成功,关键在于构建了‘政府引导+媒体助力+村民参与’的三方机制。” 杨世红对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在永德县长期扎根开展灰叶猴保护公益项目表达了高度赞赏与诚挚感谢。他表示,该公益项目不仅为灰叶猴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有力保障,更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了良好的平衡点。
同时,杨世红满怀期待地提出,希望未来能够与各方继续紧密携手,进一步加大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保护体系、开展更深入的科研监测、加强公众教育宣传等工作,全方位守护灰叶猴的家园,让这一珍稀物种在永德的山水间持续繁衍生息。
生态“良性循环”反哺乡村经济
在云南永德县,灰叶猴数量的稳步增长,正以独特的方式反哺着当地的生态与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曾经,灰叶猴的生存面临着诸多难题,食物短缺、栖息地受威胁等问题,让它们的生存空间不断压缩。为了给灰叶猴开辟更广阔的生存天地,永德县大山乡麻栎寨村户威自然村开启了一场大胆而富有创意的探索——打造“引猴下山”的乡村旅游项目。
这个项目可谓是“种投结合”的智慧之举。一方面,村民们除了日常对灰叶猴进行投喂,保障它们的基本食物需求外,还在山下精心种植了各类水果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不仅为灰叶猴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物来源,还巧妙地引导着它们逐渐下山觅食,让灰叶猴的活动范围得到了合理的拓展。另一方面,在灰叶猴活动区域附近,一系列充满特色的景点应运而生。土石台、观猴台等景点,在充分考虑到不影响灰叶猴正常活动的前提下,为游客搭建了近距离观赏灰叶猴的绝佳平台。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静静守候,欣赏灰叶猴在林间嬉戏、觅食的可爱模样,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生机。
户威自然村的规划远不止于此。他们还独具匠心地计划培育一批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苗圃等。这些小小的“绿色宝藏”,不仅为村庄增添了一抹抹清新的绿意,更成为发展绿美经济的重要载体。通过打造生态特色旅游村,户威自然村将乡村旅游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体验吸引着八方游客,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这一充满前瞻性的想法正在这片土地上逐步落地生根,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近两年,每逢节假日,户威自然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观猴、植树、生态讲解等项目成了热门之选,游客们在这里不仅可以与可爱的灰叶猴亲密接触,还能亲身参与到植树造林的活动中,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专业的生态讲解,则让游客们深入了解灰叶猴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大家的环保意识。
村民们也在这场生态与经济的变革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有的村民独具慧眼,将自家改造成了“灰叶猴主题民宿”。走进这些民宿,处处都洋溢着灰叶猴的元素,可爱的灰叶猴玩偶、精美的灰叶猴壁画,让人仿佛置身于灰叶猴的世界。这些独具特色的民宿吸引了大量游客入住,村民们的年收入也因此增加了几万元,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杨天才望着在青龙潭山山间嬉戏的灰叶猴群,感慨万千。他感慨地说:“现在猴子听到我们的脚步声会主动靠近。”这简单的一句话,背后蕴含着无数守护者的辛勤付出和人与自然之间日益深厚的情感。如今,在这片土地上,未发生一起狩猎、砍伐事件,灰叶猴因食物短缺下山扰民的次数也降至零。曾经面临的生存危机,在人们的努力下逐渐化解,灰叶猴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
“我们要让灰叶猴的保护模式成为全国标杆。”长江商报董事长、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创始人姚海鹰的话,道出了所有守护者的心声。在这片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猴、自然的共生故事仍在继续,每一次投食、每一棵新树、每一个保护承诺,都在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写下生动的注脚。
“从‘人猴争地’到‘人猴共生’,云南永德户威的转变,是一场关于生态、经济与文明的深刻实践。”姚海鹰表示,今后长江商报的公益行动将在永德全方位扎根,为保护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灰叶猴、守护永德生态环境、助力当地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长江商报的力量。
责编:ZB